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12212人浏览
关注人数:
12212人
星级评分:
建校时间:
2003年
办学性质:
公办
招生代码:
530567
主要专业:
护理、医学检验技术、中医康复技术、中药、畜禽生产技术、幼儿保育、运动训练、会计事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铁道运输服务、现代通信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
联系电话:
整理中
联系人:
整理中
咨询QQ:
2780752895
学校地址:
云南省丽江市清溪公园旁
免费申请助学金
姓名:
电话:
年龄:
15
16
17
18
19
20
15岁以下
20岁以上
性别:
男
女
学历:
初中
高中
中职
其他
地址:
专业:
相册图集
相册图集
相册图集
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于2003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属公办综合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中共丽江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原属不同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整合,办学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以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和格局。
2010年2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平安校园"等107项荣誉。依托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2012年成立了云南开放大学丽江开放学院,2013年7月成立了丽江百年职校,2018年4月与云南技师学院合作成立了云南技师学院丽江分院,2019年10月成立了丽江技工学校,学校现已形成“五校一体"融合的办学格局,为广大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机会。
学校(院)现面向全省招生,开设医学类、农学类、财经类、综合类中专学历教育,技师技能教育,同时与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保山中国药高等专科学校、大理护理职业学院、红河卫生职业学院、昭通卫生职业学院、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高职专科院校进行“3+2”联合办学,在校学生6449人。
学校(院)位于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清溪公园旁。占地面积260亩,环境优美,学习和生活条件良好。学校(院)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现有在编教职工192人,公益岗教师18人,技师编外教师9人,外聘教师52人。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市管专家1人,丽江市教学名师3人,丽江百名财经人员2人,“双师型”教师比例54%。
学校办学历史长,积累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拥有一大批师德良好,业务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办学50多年来,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教改和科研为动力,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为丽江及周边州市培养了大批的农、财、卫方面的科技人才和基层干部。三校合并以后,集中了一批师德高尚、专业精深、结构合理的双师型队伍,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学校正努力用一流的师资与技能技术打造着滇西北职业教育的品牌。
学校将始终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着力推进“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紧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德育建设,构建一个管理科学、安全稳定、环境优美、文明向上的文明校园。
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2周年,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烈士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全校师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生活、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热情,在全校师生中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疫情防控文件和会议精神,增强全校师生防控意识和防控技能,整体提高学校防控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细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明晰各部门工作职责,提升我校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检验学校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全面性,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2021年是丽江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的起步之年,为积极培养学生志愿者参与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丽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发函向我校招募了200名志愿服务工作者。
2021年12月27日,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第四期“苹果园论坛”在智慧教室举行,由近期外出培训学习的4位教师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本次论坛由学校党委副书记苏永前同志主持,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教职工(含编外、外聘教师)参加了活动。
12月23日,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15轮指导组到我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第三轮巡回指导。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支部书记、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15轮指导组成员参加会议。
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于2003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属公办综合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中共丽江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原属不同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整合,办学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以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