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犍为职业高级中学11102人浏览
关注人数:
11102人
星级评分:
建校时间:
1939年
办学性质:
公办
招生代码:
60020
主要专业:
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幼儿保育,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网络营销,康养休闲旅游服务
联系电话:
整理中
联系人:
整理中
咨询QQ:
2780752895
学校地址:
四川省犍为县玉津镇伏龙路59号
免费申请助学金
姓名:
电话:
年龄:
15
16
17
18
19
20
15岁以下
20岁以上
性别:
男
女
学历:
初中
高中
中职
其他
地址:
专业:
相册图集
相册图集
相册图集
四川省犍为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以中职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为辅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是四川省首批省级重点职业中学、四川省首批25所中职示范校、四川省中职名校。
学校前身为“国立清溪农业职业学校”,于1939年由国民党参议员陶玄女士创办。解放后更名为“川南犍为农校”,后改为普通中学。1983年改制为“四川省犍为县清溪职业高级中学”,1991年被省教厅命名为首批省级重点职业中学。2015年学校整体搬迁至犍为牟家岭新区,更名为“四川省犍为职业高级中学”。新校区占地142亩,总投资近3亿元,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能容纳90个教学班,5000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
学校设升学部和就业部,现开办有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幼儿保育,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网络营销,康养休闲旅游服务等11个专业,其中,机械加工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为市级重点专业。各专业实训室设施齐全,数量充足,配置超前;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媒体交互式一体机,全面满足教学、实训的需要。学校建有标准运动场、天然草坪足球场、室内篮球馆、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等运动场馆;一流的后勤服务中心、高标准学生公寓,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充分满足学生高品质校园生活所需。学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有专业的政教管理团队24小时竭诚为师生服务。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06人,专业教学班64个,在籍学生3000余人,学校秉承“厚德、尚学、精技、笃行”的校训,坚持“教唯因材成才,学为发展所需”的办学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终生发展”的办学宗旨,沿着“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升学有希望、发展有潜力”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严格按照章程规范办学,抓学校内涵式发展,强力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成效显著,赢得了家长、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办学30多年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技能人才,也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学校历年参加对口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及上线率居乐山市中职学校之首,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年年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嘉奖。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中职学校内务示范管理学校、四川省“9+3”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被命名为省级劳务开发培训基地、四川省再就业培训基地、四川省扶贫培训基地;连续十四年获得乐山市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一等奖。
四川省犍为职业高级中学2023年招生简章
四川省犍为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以中职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为辅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是四川省首批省级重点职业中学、四川省首批25所中职示范校、四川省中职名校。
为了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和空间,寻找汽修专业优质合作企业,进一步为学校汽修产教融合基地注入活力,犍为职中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夏明春同志带领汽修专业校企考察团一行赴四川余盛集团和乐山市高新区东风科技园开展考察调研工作。
近日,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印发《关于公布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名校名专业名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名单和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布了我省首批立项建设的90所中等职业教育名学校、180个名专业和90个名实训基地名单,并对编制《建设任务书》提出要求。
近年来,生命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厉兵秣马,未雨绸缪。为增强学生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救护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普及面,10月9日下午,犍为职中积极配合红十字救护培训“五进”行动,迎来了犍为县红十字会在四川省犍为职业高级中学演艺大厅开展2022年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2022年9月,在成都市举办的2022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上,我校陈忠和喻晓旭二位老师指导我校张坤、史桂铭两名同学在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赛项中职组选拔赛中获得全国优秀奖。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近日,我校在选送7个课堂革命案例,参加“成德眉资雅乐阿职业教育联盟2022年中等职业学校课堂革命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的基础上,重新拉开了深化“课堂改革”的序幕。